本中心主辦第六屆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本中心於9月27日,與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計畫、臺師大暨美國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大腦發展與學習聯合實驗室及家庭、幼兒相關民間團體共同辦理第六屆「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以國際視野探討特殊家庭需求
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首爾大學Hye Jun Park教授發表專題演講,以「Rethinking Ambiguous Loss for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he Intersection of Motherhood, Disability, Education and Culture」為題,深入探討家有身心障礙兒童的家庭所面臨的模糊失落感。主講人從母職角色、障礙議題、教育體系與文化脈絡的交織觀點,分析照顧者的需求與調適歷程,為政策制定與服務支援體系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腦神經研究提供親子互動研究新視角
後續,英國艾塞克斯大學Pascal Vrtička教授則以「Relational Neuroscience: Insights from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Hyperscanning on Child Development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進行專題演講,以腦神經雙人儀器輔佐親子研究,以觀察在親子互動中的神經同步性高低,討論適切的親子互動形式,讓幼兒與家庭研究有不同層面的視角。
聚焦社會變遷,家庭的變與不變?
本中心主任林如萍教授於本次會議中召集「社會變遷、文化與家庭」專題討論,深入探討當代臺灣家庭在社會快速變遷下的適應與轉型。本場次匯集四篇重要研究,從婚姻關係、原鄉文化傳承、跨文化教養到高齡照顧等多元面向,全面檢視家庭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與挑戰。
林如萍教授認為,社會變遷、文化與家庭三者相互交織,形成動態的互動關係。近年來,臺灣在人口結構、社會型態及經濟發展上都經歷了顯著的轉變。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不僅受到這些變遷的影響,同時也是推動社會持續轉型的重要力量。
「文化提供了家庭運作和適應的框架,」林教授強調,「家庭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在傳遞價值觀和實踐的同時,也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演化。理解這種動態關係,對於制定符合時代需求的家庭政策至關重要。」
發表研究者於本次專題,透過四大研究主題回應當代家庭議題
本次專題討論涵蓋四項重要研究:
- 婚配同質性與世代傳遞的婚姻關係研究:探討現代婚姻配對模式的變化,以及價值觀在世代間的傳承如何影響婚姻關係的建立與維繫。
- 原鄉青年返鄉與文化代間傳承:關注原住民青年返鄉現象,分析文化認同與家庭代間關係在青年生涯選擇中扮演的角色。
- 跨文化家庭的教養信念與實踐:深入了解新移民家庭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發展出獨特的教養策略與親職實踐。
- 在地老化:綠色照顧與高齡者福祉:因應高齡人口老化趨勢,探討台灣如何透過綠色照顧概念,建構符合在地需求的高齡照顧模式,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
本次發表的研究採用多元的研究取向,質量兼具,透過研究提供具體的政策建議